中国最后一位状元的书法,真是冠绝当世,“启功体”是跟他学的吗 admin 2023-05-22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官史的重要手段之一,也是平民能进入庙堂的重要途径。从隋炀帝定十科举人作为“进士科”制度的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的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前后共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。 古代科举有多难,相信你一定听说过‘范进中举的故事’,在这么漫长的时间内,一共发榜745次,产生进士106855人,如果只算状元的话,不过552人而已,所以说在古代想高中状元得有多难。 而在这最后的这一位状元确让人格外的关注,此人便是刘春霖,于光绪三十年中甲辰科状元,被称为“第一人中最后人”。但他的状元及第实属偶然,其中还有一段趣事。 刘春霖 1904年7月,清廷照例举行了殿试(也是最后一次),当时内外交困,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,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。她翻开了主考官排列呈上来的试卷,排列第一的是朱汝珍,字迹流利清秀,文词畅顺华丽,内心颇喜,但一看到落款,一见“珍”字便想起了珍妃,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(因为当时高举反清大旗的多数是广东人,她认为广东人是她的克星),更让慈禧怒火中烧了。 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,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。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肃宁人刘春霖的,“春霖”二字含春风化雨、甘霖普降之意,这一年又逢大旱,急盼一场春雨。加之直隶地处京畿,“肃宁”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,这对烽火四起、摇摇欲坠的清王朝,自然是“吉祥”之兆。 于是,大笔圈定,名列榜首,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,经过主考官的保奏,为照顾社会舆论,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,但也只能是屈居刘春霖之后了。 刘春霖书法 但历史是无情的,在刘春霖高中之后的第二年,也就是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,清朝灭亡,科举也被废除,所以他就成了最后的一名状元。 人们虽然多质疑其功名的“含金量”,但却对他的书法都表示心悦诚服,时人有“大楷学颜,小字学刘”的说法。在《中国书法大辞典》中还有“刘春霖”词条。 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,尤擅小楷。其小楷书法有“楷法冠当世,后学宗之”之誉,至今书法界仍有“大楷学颜(真卿)、小楷学刘(春霖)”之说。 启功书法 看到这里有没发现他的作品有点那么“启功体”?这么说不确切,因为启功是后辈,应该说启功的“启功体”与刘春霖楷书颇有几分相似。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启功曾经学过刘春霖,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有学过成亲王永瑆和梁诗正,那么他们的书法为何会出现形似呢? 刘春霖书法 “先摹赵董后欧阳,晚爱诚悬竟体芳。偶作擘窠钉壁看,旁人多说似成王。”先以赵子昂、董其昌、欧阳询为启蒙,这不仅是启功的选择,也是清代以来文人书法家共同的路,即以“馆阁体”为基本,再加上柳公权、颜真卿笔意,因此启功与梁诗正、刘春霖的字相似也就说得通了。 另外,也不能就完全否认启功可能也学过此二人的书法。启功也并非姓启名功,他姓氏是爱新觉罗。 刘春霖书法 刘春霖曾出版小楷字帖有《圣教序》《兰亭序》《灵飞经》等,他的书法有书卷气在,虽以馆阁体起家,但并没有被拘囿住,而是由唐入晋,兼取王羲之小楷笔法,他的小楷往往尖锋入纸,中锋行笔,笔画提按、顿挫明显。波磔也较为舒展;结字平中蕴奇,如横画向右上结势,并以竖画、撇捺来营造欹侧。 刘春霖书法 刘春霖的字匀称圆润,方圆并用,有一种萧散空灵之美,是典型的馆阁体。此外在章法与布局上,也与启功书法有几分相似之处,布白合理、错落有致。 其次,刘春霖的书法在墨色的运用上,也有着独到之处,这点也是他的书法和馆阁体书法区别的地方。如果仔细欣赏他书法之中的单字,可以看出墨色轻重结合,笔画与笔画之间粗细不一,轻重不同,并没有像馆阁体那样笔画均等。 刘春霖书法 虽然受到了馆阁体影响,但是细微的差别还是有的。刘春霖能中状元,这和他的书法有着很大的关系,当时的文人雅士都以写一手好书法而感到自豪,好的书法更是文人雅士的一个外在的脸面,他的书法给人一种工整规矩的感觉,让人看了之后韵味无穷。 刘春霖是讲原则、有气节的,当伪满邀请他时,他选择了拒绝,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,也让他与郑孝胥之流形成鲜明对比。刘春霖对其家族子弟的教育亦非常重视,凡人小学以至考入中学、大学者,刘春霖均一律供应花费。刘春霖体察人民疾苦,对灾民进行救援,心忧百姓,曾卖掉书法换钱捐给灾区,真可谓“文人楷模”! 刘春霖书法 刘春霖书法 大家对刘春霖的书法有何评价,欢迎评论区讨论! 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sfjia123.top/a/shufakongjian/2023/0522/5470.html 分享:复制以上链接可粘贴分享与好友 内容来源: 知止书画网(原创)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: plus/comment.htm